在古玩收藏中,瓷器是個大很重要的門類。眾所周知,瓷器是我們祖先的偉大發明。自它誕生之日起,它一直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科學技術、文學藝術、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密不可分,并與之共進共榮。對于收藏愛好者來說,從辨識款識到釉色品種、窯口甚至到瓷器上的“瑕疵”......怎樣才能快速地獲得正確知識,練就收藏火眼金睛呢?
一般地說,古玩瓷器收藏的原則是:精、整、美、稀。精是制作精致,整是品相完整,美是形飾漂亮,稀是珍貴稀少。這四個收藏的原則沒有錯,但是,這是瓷器的頂端收藏的原則,而非退離休之后涉獵瓷器收藏的老年朋友和民間初涉收藏的原則。作為退離休之后的老年朋友和民間瓷器收藏初涉者來說,無論是富豪、文人,還是一般愛好者,甚或是以投資增值、品鑒雅賞為目的的收藏者,可以從基礎的一些步驟入手。人的精力、體力、財力、學力是有限的,而瓷器生產的歷史是悠久的,窯口眾多,品種繁雜,花色更是數不勝數,是不可能把瓷器誕生以來所有窯口的和所有品種的都收其囊中,故必須確立適合自己的收藏方向。如明清景德鎮民窯的青花、彩瓷和顏色釉可作為主攻方向。這是因為,明清景德鎮瓷器即便是民窯的產品也是當時同類窯口的翹楚。而且,在近60年的時間里生產的彀量很大,在目前的古玩市場上占有主導性地位,收藏的社會環境很好。收藏者若還有能力和興趣的話,可下涉民國瓷器。

北方的收藏者,可向宋元磁州窯、耀州窯、定窯等拓展;南方的則可向宋元龍泉窯、建窯、湖田窯等拓展。收藏瓷器朝這個方向發展不會有大錯,這樣做會省時省力,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宋代五大名瓷、元青花、明清官窯瓷器固然好,可那是鳳毛麟角,那是國家的博物館和成熟的大收藏家的事,那不是民間普通收藏者想收就能收到的。瓷器收蕆學問博大精深,單就裝個時代的某個窯口某個品種甚至某個花色而言,也非一朝夕就能精通的事。這就需要收藏者,要就收藏的方向建立起正確的系統的知識體系和經驗體系。這些經驗的獲得,一是向書本學,購買有關瓷器方面的書籍資料。比如瓷器收藏者手中常常要備一本《中國陶瓷》。二是從實踐中學,多接觸瓷器實物,細心揣摩,進行分析比較和把握。三是要向專家請教。四是經常與藏友交流,互相切磋,共同提高。舉個例子,五彩由元代開始出現,明代萬歷(AD 1573-1620)年五彩這一品種以紅綠兩色為主,又稱“大明赤繪”;在17世紀清代康熙(AD 1662-1722)年間五彩達到成熟和高峰。五彩為釉上彩,其釉色特征常見綠色為主,輔以藍、紅、黃和黑色。而粉彩這一品種是在外來工藝琺瑯彩的影響下,約1720年出現的釉上彩品種,畫面以粉紅色為主導,彩釉不透明,顏色強調自然界過渡,色調較五彩相比其更淺淡而千變萬化。18世紀時瓷器生產的技術達到一個歷史巔峰,進而郎窯紅等品種出現。
看瓷器底部更重要,因為造假者很容易把底部特征搞錯。造假者通常沒有真品作為參照物,而是看照片或拍賣圖錄來仿,而大多數圖錄和照片都少見瓷器底部。古玩瓷器收藏有了正確的方法、途徑和方向,加上必要的知識、經驗、良好的心態和鍥而不舍的意志,在不長的時間內達到一定的收藏高度并非難事。收藏只是個過程,把玩是精神的享受,研究陶瓷的文物價值、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和經濟價值,不斷繁榮我們國家的陶瓷文化才是目的。切忌抱著“撿漏”的僥幸心理收藏,若知識和經驗不夠,沒有一雙慧眼去“撿漏”,必將“吃藥”被“漏”下。否則,“撿漏的可能性不是沒有。小編認為,“買對了就算‘撿漏’”了。因為,古玩瓷器近20年來一直在持續增長,而且增長的幅度還很大。
本文轉載自網絡,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