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我國瓷業發展史上的一個繁榮時期,涌現出雄冠于群窯的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這五大名窯雖不能包括兩宋的全部成就,但代表了當時瓷器生產的最高水平。直到20世紀80年代,汝窯窯址在河南寶豐清涼寺被發現,我們才確切知道這個窯口的位置。汝窯名氣非常大,明代有一個人叫王世懋,他在《二委酉譚》中是這樣說的:“宋時窯器以汝州第一,而京師自置官窯次之。”明朝人是這樣認為的:汝窯地位第一,北宋的官窯地位次一等,低于汝窯。蟹爪紋說得非常抽象,書上的記載也不是很清楚,大致就是說那釉面開片的紋理毛毛扎扎的,我們看大閘蟹的蟹爪尖上都是小毛刺,就是那個感覺。你注意看,汝窯釉面的開片跟所有瓷器的開片都不一樣,裂紋的角度是斜著的,不是直著的。
我們能看見的汝窯,胎是淺淺的灰色,像燒了香以后落下來的香灰。所謂'裹足燒',非常專業,是指瓷器的足部有釉,釉要裹過來。'芝麻釘',是指足部用很小的支釘支起來,把瓷器支在空中燒,燒好后,底部釉面會有幾個點,是非常講究的工藝。與當時其他窯口相比,它的顏色是天青色,我們可以看到標準的顏色。
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論》中這樣說:'汝窯器,出北地,宋時燒者。淡青色,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土脈滋媚,薄甚亦難得。'這是曹昭對汝窯精確的描寫,說它的顏色是淡青色,釉色很滋潤,如果薄就更難得。現存的汝窯器,確實大部分都有蟹爪紋,但也有少量的不開片,就是所謂的'無紋者尤好'。
英國大維德基金會里有一個汝窯洗,橢圓形,洗中間刻著兩條相對的魚。以致乾隆時期宮廷畫譜的記載,說它是'如意暗花'紋。那些太監們看了半天,把兩個魚頭看成兩個如意頭了,所以記載成'如意暗花'了。在宋代,并沒有形成瓷器底下寫款的制度,只有部分瓷器寫款。但這種編號不是燒制的時候寫上去的,都是后來才刻上去的。第二種,底下寫很明確的文字,比如寫'奉華'兩個字。奉華堂,南宋德壽宮的配殿,是宋高宗趙構的寵妃劉貴妃居住的地方,她自己有兩方章,一大一小,刻著'奉華'兩個字,畫完以后蓋在上面。臺北故宮里有個紙槌瓶,上面也刻著'奉華'兩個字,中間留著一塊空地。乾隆皇帝看見以后,不甘心,覺得自個兒也得刻上點兒什么。乾隆就寫了首詩刻在上面:'定州白惡有芒形,特命汝州陶嫩青??谟鋱糟~以鎖,底完而舊鐵余釘。'這個紙槌瓶原來是一個小撇口,到了乾隆時期,口碎了,鑲上了一個銅圈。'口欲其堅銅以鎖',意思是想讓口變得結實一點兒,只好用銅包上。乾隆皇帝對一個破瓶子還這樣珍惜,你想想后來的人,當然更希望得到汝窯了。宋代書法四大家,蘇、黃、米、蔡,'蔡'原來應該指蔡京,字寫得漂亮。英國有一個收藏家,在四十多年前逛英國的跳蚤市場,偶然發現一個汝窯,他就給買了,花了多少錢咱也不知道。但我估計沒花多少錢,跳蚤市場買東西都是幾個英鎊的。
1971年,他把這件汝窯捐給英國的維多利亞及阿爾伯特博物館,在博物館的藏品編號中是0001號,第一號。宋代人喝茶非常講究,不像我們今天拿著大茶杯咕咚咕咚一通喝。宋代人端茶盞的時候得有盞托,茶盞端著燙,被燙著時樣子不雅,把茶盞擱在盞托上,端著非常雅。這件汝窯盞托的邊上刻了三個字'壽成殿',是宋代著名的宮殿,臺北故宮里也有刻'壽成殿'款的定窯白瓷。宋汝窯盞托,托邊緣有陽文款“壽成殿,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汝官窯在拍賣市場十分罕見,在1940年以來的70多年時間里,僅有6件汝官瓷經由拍賣售出,其中4件為蘇富比售出,2件為佳士得售出。汝窯瓷器作為我國宋代五大名瓷“汝、鈞、官、哥、定”之首,一直沒有離開人們的視線。李苦禪先生就曾寫過:“天下博物館, 無汝者,難稱盡善盡美也”。也充分印證了汝窯在輝煌絢爛的制瓷史中獨領風騷的地位。對于瓷器收藏家來說,想擁有一般人終生只能仰視的熱點藏品,如元青花、明成化斗彩、清三代琺瑯彩,只要財力雄厚,耐心期待,都還有機會購藏。但汝窯瓷器卻是難以企及的巔峰,它是收藏家夢寐以求的夢中情人,是畢生的終極收藏。原因無它,一是因為它的超凡之美,二是因為它的稀少珍罕!1、北宋汝窯長頸賞瓶,EumorfoPoulos舊藏,1940年5月28日由倫敦蘇富比售出,編號135,現為倫敦大英博物館大維德基金會藏品。曾兩次被倫敦蘇富比拍賣,首次是1959年3月17日,編號26;3、北宋汝窯圓筆洗,1980年4月15日由倫敦蘇富比拍出,編號140,4、北宋汝窯圓洗,1982年6月15日倫敦蘇富比拍出,編號252,1992年12月3日紐約佳士得拍出,編號276,現被香港藏家區百齡收藏。2006年3月29日紐約佳士得拍出,編號401,直徑7.2厘米,似經過火燒,口沿殘損。7、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洗,原為阿爾佛雷德·克拉克夫人舊藏,2012年香港蘇富比拍賣,經34口叫價,以天價2.0786億港元成交,較拍賣前估值底價高逾3倍,刷新宋瓷世界拍賣紀錄。據說,這件汝窯洗被香港富豪劉鑾雄拍得,而且這件葵花洗跟大英博物館所藏的汝窯洗原來是一對。2017年10月3日香港蘇富比拍賣,以2.6億港元的價格落槌,加上傭金共計2.94億港元,再次創造出中國瓷器拍賣的世界紀錄。 大概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賣過一只,是一個很小的汝窯盤子,直徑8公分。這個盤子有點兒變形,當時沒燒好,有點兒擰著,北京話叫翹棱。估計燒出來以后,工匠一看不合格,順手就給扔到廢料堆里掩埋了。由于盤子小,一個巧勁兒沒摔碎,很多年前出土后,就被人認出來了。在二十多年前的美國,這個歪歪扭扭的小盤子當時賣了154萬美金。當時像今天特別值錢的元青花、清代粉彩、永宣青花等等,這些非常名貴的瓷器都賣不到這價錢。甚至現在賣到上億人民幣的琺瑯彩,當時也就賣個二三十萬美金,你想想汝窯的價錢。當然,汝窯現在統計不是非常精確,因為有個別的汝窯在個人手里。但是,能在市場得到藏家、行家公認,能在市場流通的汝窯瓷器少之又少。民間肯定是有汝窯瓷器的,但地下究竟有多少汝瓷,是個難解之謎。歷朝歷代蓋房子要破土,挖菜窖要破土,修戰壕要破土,現在修鐵路、建水庫、蓋高樓,更要動土。現在被拍賣的就是那些出土的或者先出土再傳世的,可以肯定,民間汝瓷不僅有,而且還不會太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