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紫砂壺的探索,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早在宋朝時,紫砂壺就開始流行了,紫砂壺的出現,主要來源人們的實踐,人們發現用紫砂壺泡茶,茶味雋永醇厚,由于紫砂壺能吸收茶葉汁,用的時間愈長,泡出的茶水味道就愈好。
由此,紫砂壺泡茶就流行開來,紫砂制作家也應運而生。所以這些古樸的藝術品禮品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成為了廣大壺友的收藏品的對象。

陳鳴遠 清 爵
壺式的時代風格是紫砂壺制作時代審美觀念的物化形式,深深地打上了時代審美特征的印記。
明代紫砂壺式以筋囊紋形體為特色,講究制壺工藝的難度性,強調蓋口筋囊對應的嚴謹性,做工精致,一囊一瓣都交代的清清楚楚,壺體內外的筋囊紋完全對應。

香港茶具文物館庋藏
“水仙花六瓣方壺”風骨奇特,典雅拙樸,這是明代早期紫砂壺筋紋器造型的代表作品,也是比較罕見的名家傳器之一。
整體形似一朵水仙花,六篇花瓣收縮成口,與蓋紋緊密吻合,不失分毫;壺鈕細致雕刻的蓓蕾作為壺地收束點,筋紋往下延伸,經過壺蓋在壺肩處筋囊收縮內凹,體現了古人的風骨之美。

從清代早期開始,人們的審美意趣轉向自然與清新,所以紫砂壺式開始盛行塑器,以雕塑的手法模擬花、果、樹木、動物之形的壺式開始爭奇斗艷,壺式的風格很自然的轉向艷麗秀美,追求形象的逼真。

清康熙 雍正 陳鳴遠 南瓜式壺
陳鳴遠制“南瓜壺”是紫砂花貨典型佳作之一。壺分七棱腹,以一片葉卷成壺流,流口一任自然。瓜藤作壺柄,蜿蜒靈動,栩栩如生。瓜梗作蓋鈕,平切瓜蒂,干凈利落。挖中空而顯秀巧,南瓜造型活靈活現,渾然天成。整器比例勻稱,鈕把便于提攜,極具巧思。

羅桂祥手持南瓜壺
清代中期以后,藝術流行仿古,于是有了曼生壺式的流行。

清嘉慶 楊彭年制、陳曼生刻阿曼陀室款紫泥井欄壺
“阿曼陀室款紫泥井欄壺”鐫刻:“天茶星,守東井,占之吉,得茗飲?!?/SPAN>丙子之夏曼生書銘。
井欄壺造型簡單古樸,泥色黯砂瑩瑩,扁圓壺體和直腹神似井欄,端凝古穆,壺蓋扁平似井蓋,上接柱形鈕,一彎嘴短翹而出,圈把渾圓敦實,透出古樸之韻。

此件曼生井欄,是陳曼生審美情趣、書刻造詣、內心期許與楊彭年制壺技藝的綜合體顯,彌足珍貴。
清末至民國,紫砂壺主要是滿足國內外市場對仿古紫砂壺的需求,故壺式仍主要沿襲曼生壺式,不事創新,缺乏生氣。
現代紫砂壺藝的器形與傳統紫砂壺藝不同,強調了點、線、面在造型中的作用,出現了“流線型形體”、“殘缺美形體”、“色塊型形體”三類新造型。新穎美觀、簡潔明亮,節奏快、動感強,適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

顧景舟 鷓鴣提梁
“鷓鴣提梁壺”直線與弧線交錯運用,轉折處明快流利。
提梁及蓋的造型設計突出,形成方中有方、方中帶圓、圓中含方的構圖,充分掌握雕塑與空間關系的美學概念。
壺身豐厚扁圓穩住了上半部飛揚的勁勢,流則渾厚有力,變化提梁的型式及空心蓋鈕以虛襯實,塑造耐人尋味的效果。

現代 顧景舟制水平朱泥壺
“水平朱泥壺”此壺仿古而不泥古,圓蓋、平底、直流,每一個線條都極為規整,凝煉。以古為基并將時代之銳新氣息凝合其中。
對于這簡單的造型與線條,可久久地吸引觀者的眼睛,因為每一個細節都極為到位、精美,可以說此壺雖托仿“孟臣”卻遠遠超出孟臣之精美。

蔣蓉 束柴三友
“束柴三友”其壺身由束起的松、竹、梅干所組成,壺腹秀氣地以竹皮捆綁成型,儼然一股悠然自得的生活氣息。梅枝執拗地扭曲成嘴,老松穩穩地弓成手柄,竹枝硬是在束縛中高出一節成鈕。

兩只嬉戲的松鼠,平添了幾分生趣。另配兩把茶杯及托盤與壺相輔,令人賞心悅目。
最后,老壺有一定的歷史價值,但不是都是價值連城的古董。如果你是單純對紫砂藝術感興趣,又期望增值保值,那的確只有完美的、精致的老紫砂值得收藏。
但如果超越了功利的目的,是以保存文化、和古人對話的理念來收藏,那所有的老紫砂都值得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