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色五彩是用于鑒定清早期以及之前的五彩的專用術語。即此期的五彩色中的每種色調,并不是天然的單色,而是至少有兩種以上的基本礦物色料調制。因基本色料顆粒較粗,可以分辨出。如在紅色中兌烏釉,便調色為泛綠胭脂水;如在紅色中兌藍料,便調色為泛藍胭脂水;如在紅色中兌黑料,便調色為泛紫胭脂水。故由紅藍黃綠黑等五種基本色,可以調制成很多色調。因能辨出,故稱調色五彩。而以后,至今日,出現的五彩色,加工都很細膩,即使用普通放大鏡,也尋查不到基本色料的礦粒。真品的基本色料的礦粒,呈扁狀,有棱有角,給人以似冰塊融化的感覺。
目前一些精心仿制的,還沒有解破調色五彩的制作工藝,僅其色相似,但無調色的蹤跡。又因古時的調色又是多樣化的,繼而又出現,形形色色的各種特征,如割草、掉色、發粉、易臟、大小龜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