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令第56號文件》正式實施于藝術品市場

國內藝術收藏品資產規模大約等于房地產總量,大約300萬億左右。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令第56號文件》的實施,藝術品市場將金融資產化。海量藝術品成為金融資產,計入企業資本和注入上市公司。無疑,藝術收藏品金融資產化,大量收藏家將迎來春天。

1、藝術品金融化資產化的主要形式
藝術金融化也有幾種主要形式:拍賣、證券、保險、信托、基金、典當、質押。而此前國內藝術品金融市場的情況是,拍賣、典當、質押的操作都存在操作困難的情況,特別是在藝術品的鑒定、估價、保管、變現過程中存在諸多困難。而隨著中國藝術品交易市場不斷擴大,近幾年,借助金融工具和手段,藝術品正以各種方式被迅速金融化,藝術銀行、藝術基金與信托投資、藝術品按揭與抵押、藝術品產權交易、藝術品證券化交易……藝術品是一種“資產”被漸漸得到普及和認可。
2、4月20日起施行的《動產抵押登記辦法》,
讓藝術品成為繼房地產,股票金融,汽車,黃金珠寶后的合法抵押動產之一,藝術品成為名副其實的資產。
二、全國各地都在嘗試登記藝術品動產
全國各地都在嘗試藝術品動產登記。北京市成為國內首家開展動產擔保統一登記系統試點城市;此后,上海一家藝術中心在全國率先探索創立了藝術品登記制度,由上海知識產權園對作品和藝術家進行多程序、多要素的登記確認后,放發真品“身份證”。

陜西為登記藝術品和文物古玩專門成立了陜西文化藝術品司法鑒定中心,這是陜西省司法廳批準,國家司法部備案,面向社會開展文化藝術品司法鑒定工作的專業鑒定機構。深圳、鄭州、洛陽、太原等城市,也都試點了文化藝術品動產登記,其目的就是根據市場形勢的需要,打通變現的途徑。
從藝術品司法鑒定到各地的藝術品動產登記,再到這次的《動產和權利擔保統一登記辦法》出臺,可以看出政府對藝術品市場的金融化的決心,這也意味著藝術品的收藏和買賣都將進入一個新階段。

A、藝術品登記成為金融動產后怎么變現交易?
藝術金融,是將藝術品轉化為金融工具,以金融資產納入個人和機構的理財方式。其主要形式有:
1、 藝術品產權交易;
2、藝術基金;
3、藝術銀行與信托;
4、藝術品按揭與抵押
5、藝術品租賃等。目前占市場主流的是證券化的藝術品產權交易和私募化的藝術基金。

B、"藝術品市場金融資產化"現在已經促進市場繁榮
金錢對于藝術領域的促進作用卻是不可否認的。經濟層面的合理運作會對藝術品市場的發展起到龐大的推動作用。
金融資本不僅進入藝術品拍賣市場,還以銀行、信托、基金為代表的金融資本介入藝術領域,各種藝術品理財產品以及基于藝術品的金融產品頻頻問世、層出不窮,已成為當今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一個顯著特點,促進了藝術市場金融化的繁榮。
三、藝術品資產化的戰略意義
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亞投行”提供金融核動力。中國現流傳下來的古代文物、當代藝術品可以為中國實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亞投行”戰略提供經濟基礎保證和文化基礎保證。西方的經濟理論研究,認為發達的國家民眾資產配置高,而發展中國家民眾的資產配置低,而古玩藝術品恰恰可以增加民眾的資產配置。文物博物館藝術品資產化可以為中國創造一個難以估量的綠色GDP。

按西方價值體系推算,中國祖先留下的文物博物館古玩藝術品價值達300萬億元以上綠色GDP,造福子孫萬代。300萬億元的存量資產如每年能流通10%即30萬億元,每年交易兩次就是60萬億元,交易過程中的全部稅收按20%計算就是12萬億元。如此龐大的經濟效益,可窺文化產業必將取代房地產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為國民經濟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為“一帶一路”、“亞投行”提供金融核動力。
